无论是明星韩雪,还是普通大众,桩桩案例都剑指三大运营商耍了手段,偷了流量。什么“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一夜间用掉流量53.3GB”、“9天用完平均1个月的量”,诸如此类,都是有名有姓的。
在这些案例面前,流量“跑得快”的确不容争辩。不过,就此断定运营商就是偷流量的“小贼”,未免难以服众。偷流量这事,到底是不是运营商所为,还是另有其人,或是另有隐情?大众有权利了解真相。
媒体测验揭真相
近日,有记者联合联合浙江省质监局,对多品牌手机、多种网络信号源进行了严谨的流量试验。测试主要围绕三点质疑:运营商会不会“偷流量”;接收文件消耗的流量是否大于实际大小;安卓系统是否比iOS系统耗费流量多。
其一,在同一地点、时间内,在三台监测器中插入三大通信运营商SIM卡,下载一个大小为10M的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实验室里的三大运营商信号强度不一,传输速度也有差异。大概20分钟后,所有下载结束。对比发现,数据的偏差值小于0.1%。很明显,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
其二,10M的文件经传输接收下载后,60个数据中有40多个超过了10.5M,高的达到了10.759M。质监局技术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文件在传输中都要产生一个“打包”流量。比如,传输一段视频,往往是分段式进行的。需要先拆分、打包,然后才传输。接收亦是如此,先分段接收后拼接整理。
其三,将苹果手机后台所有软件全部退出,关闭WiFi,打开4G,用QQ接收一个13.32M的文件。通过流量监测软件发现,消耗流量14.67M;更换为安卓手机,重复相同实验,显示消耗流量14.69M。之后,重新选择了一款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但是试验场地更换为电梯内。因为信号关系,接收速度明显变长,结果是苹果手机显示为16.25M,安卓手机显示为16.17M。由此证明,相同网络下,不同系统耗流量不会差太多。
既然运营商没有偷流量,流量消耗的快慢与手机系统并无直接关系,那么偷流量的“真凶”到底是谁呢?
真凶竟然是它
权威机构对近来发生的“偷流量”事件进行了核实调查,证实手机应用中的APP才是罪魁祸首。例如佛山龙女士手机3小时耗费23GB,就是手机APP感染病毒,数千次重复下载文件导致大流量被“偷走”。当然,并非所有的APP都偷流量。
目前,专门盗取流量的APP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病毒,对手机用户的影响大,程度也深;第二类是山寨手机的“后门”,尽管大部分手机都是品牌货不会做这些事,但依旧有些小品牌做这些事;第三类是恶意软件,这类软件虽然有合法的功能,如看视频、天气预报等,但设计不规范,属于“三无”App。所谓“三无”,即无开发标准,无安全检测,也无软件和网络适配考虑,消耗大流量、影响网络使用等。
从表象来看,这些“有鬼”的APP几乎和正规APP无异,普通用户是难以辨识和发现的。专家提示,用户好借助知名手机安全软件,对手机流量消耗进行管理,从而避免流量和花费损失。
“偷流量”成网络“黑产”主营项目
当前,互联网基本的商业模式是流量的采购及提供增值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流量“变现”。换句话说,互联网经济竞争的内核就在于流量的获取、分发与变现。鉴于此,“偷流量”也就成了网络“黑产”的主营项目。
非法APP制作人,主要是通过病毒App拿到用户信息,出卖信息或者通过上传下载产生的流量费用获利。以木马病毒为例,制作者要上传病毒到应用商店,同时支付推广费;应用商店再传播木马到用户手机,随后就能偷手机流量。而这些流量的去向一般是指定网站或导航搜索,因为广告主会根据流量、日活等数据来支付推广费。后,这些网站再与木马制作者分成。据可靠消息,此类木马可为制作者每天赚取约33万元的经济收入。
显而易见,这已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众多的从业者在这个链条上生存,相对应的则是手机用户流量被“偷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从事互联网“黑产”的业者超过40万,而涉嫌泄漏用户信息量已超过千万级。地下产业链发展也从个人、单体小作坊,逐步到分工精细,上下游配合的产业链。
封杀流量“小偷”需多方努力
对运营商来说,虽然不是偷流量的真凶,但是依旧需要一个自我洗白的姿态。之所以被众多网民误会、质疑,关键是运营商几乎没有正面公开其流量计算方法和实际运营体系。
不过,中国移动的用户似乎要幸运一些,拿江苏移动举例,目前通过江苏移动掌上营业厅,用户就可以查询流量使用详单。上网时间、上网时长、网络使用类型、消耗流量多少,每次网络动作都清清楚楚,消费得明明白白。如果都像江苏移动这么与用户互动,估计偷流量的误会和舆论也就少多了。
对手机厂商来说,虽然手机系统不是流量损耗的主因,但是允许不良APP进入手机系统也是一种失职。手机系统应该提高过滤和监测有害APP的功能,从使用源头上消灭这类“有害分子”。
对国家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全力打击网络“黑产”,保障互联网产业正常、有序发展,保护来百姓的合法权益。
作为手机用户,也要树立自律和监督意识。坚决抵制不良网站和不良应用,使用正规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APP应用,并从官网下载。一旦发现不良网站和应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