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大青鸟

全国咨询电话:15195455103

三分钟了解北大青鸟

您的位置: 南京北大青鸟 > 学校资讯 > 行业新闻

年轻人_你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_中博软件学校

来源:南京北大青鸟  |  作者:南京北大青鸟   |  发布时间:2019-08-19 13:59  |  浏览量:186  

导读:前段时间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忽然给我发微信询问一些事情,交谈过程中我就发现一个问题,他总是在用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者表情包穿插在我们的对话间,有几段对话甚至完全用图片表


前段时间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忽然给我发微信询问一些事情,交谈过程中我就发现一个问题,他总是在用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者表情包穿插在我们的对话间,有几段对话甚至完全用图片表情包代替语言回复我。这样的语境让我不敢想象他曾是一个谨小慎微,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我就在想,一个好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话呢?后来的某一日,我在刷微博的时候,竟然遇到连续五条动态内容只发文字,没有配图。我忽然意识到这并不是某一个体的问题,图像的传播形式已经随着媒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成为某些媒介的标志。

  当别人都在盲目堆砌图片进行社交的时候,你能够试着“好好说话”就会显得格外珍贵。自媒体时代下,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我们所处的读图时代。

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方式正从阅读时代大步地向读图时代走去,但其实很难说清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人认为是互联网及自媒体兴起的这几年才开始的,但实际上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在朝着图像化发展的过程。《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古代没有成像技术时通过绘画进行信息传递的鲜明例子。到了近代,报纸可以刊登照片,而贝尔德带来了完全由图像进行叙述的电视。后来电影诞生、电视彩色化、互联网的兴起,直到今天自媒体发展、短视频的流行。所以可以看到,人们对图像的追求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但在此之前,人们在阅读的方式上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读书,或者说文字阅读一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为什么自媒体一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就改变了?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话语权的转变。

北大青鸟专业IT教育

  许知远在《十三邀》对话马东的某一期采访中,讨论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建国以前人们的识字率不超过5%,但我们国家几千年来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这5%的人。现在人们的识字率超过90%,但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剩下的95%的人就是在生活,只不过这些人在今天有了一个技术通道,他们的声音才被更多人看到。

  换句话说,自媒体时代大不同是交互式媒介高度发展,更多人有了话语权。用户一旦拥有了话语权,人们所共有的诉求就会被无限放大,这就意味着媒介平台为了生存要不断地去迎合用户的口味。图片、影像这种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形式也就史无前例的在媒介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电影技术虽然不及现代发达,但在当时已算是突破广播和报纸的重大变化,但人们的阅读方式却并没有发生变化。那还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充满诗歌和音乐的年代,人们集体崇拜海子,崇拜崔健。人们并没有沉迷于电视而放弃阅读。好的文字和歌曲依然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电视并未普及,另一方面电视这种单一传播方向的媒介并未给受众带来过多的话语权,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电视的传播方式。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电视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或者受众自身产出内容。那么,读图时代会提前到来30年。

  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电视可以实现互动,用户可以自主上传内容实现共享,这不就是现在的手机终端自媒体吗?没错,技术的延迟可能会导致一个时代的迟到。然而,这一天还是在现如今来了。

  此刻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打开微博,刷新主页,然后往下浏览,看有多少条内容是不带图的。

  然后你会发现,在主页里向下刷新,会连续十几条甚至更多的微博都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说这个不是在否定这种形式,而是想要说,习惯性的读图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思考的能力。

  理由如下:

  一、过多的图像会消解我们的想象思维。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是直接又鲜明的,但正如爱吃辣吃咸的人一样,长期大量的接触图像传播会导致他们对文字的“味道”感到乏味。看电影带给人的感受和看书是不同的。但书籍却能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很多画面与道理是需要人在脑海中自己去构建的。这就相当于电影和戏曲,同样作为视觉的艺术,但戏曲在一个舞台上,在空间、布景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人们自己去还原剧情,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旦我们所处的环境把所有的情景都给我们还原出来,不再需要我们去思考想象的时候,我们作为人的思考能力是在不断退化的。

  二、媒介的传播行为模式会使受众产生从众心理,而从众会导致人丧失思考能力。这一点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突出。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自己出去游玩拍了一张美美的风景照想要发朋友圈,可是图片选好了却被配什么样的文字难住了,于是绞尽脑汁憋出一段话,然后点击发送。此时一个观念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脑海中,就是发朋友圈必须要图片配文字。这就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当所有媒体和用户都在图文并茂的进行传播时,你也慢慢认为就该是这个样子,而你却忘记了自己想表达的初的意思,忘记了你只是想分享一张照片、或者只是想单纯的分享几句心得而已。让别人看来,这段词不达意的信息碎片,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当我们把“理所当然”看得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就如同这个信息社会的复制品,失去了自我。

北大青鸟专业IT教育

社会的流行趋势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当人们厌恶文字的时候就去选择图像,当对图像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又会重拾文字,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文字、图像亦或者报纸、广播会消失。只是在这个漫长社会大背景之中,某一个特定时期下的每一个个体,就有可能成为流行的牺牲品。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的所谓的媒体人,不要为了迎合新媒体语境而去过于注重形式,无论什么年代,注重内容,好好说话,才会给这个社会留下有用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532609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投稿联系管理员开通!)

抢试听名额

名额仅剩66名

教育改变生活

WE CHANGE LIVES